本文目录一览:
- 1、秦艽升麻汤
- 2 、秦艽的功效与作用
- 3、秦艽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
- 4、秦艽和山朱萸一起泡水喝吗?
- 5 、秦艽中药属性
秦艽升麻汤
1、秦艽主要功效是祛风湿 ,同时也具有一定清湿热以及止痹痛的作用 。秦艽属于一种比较常用的中草药,能够起到一定祛风湿的作用,可以缓解风湿病引起的手脚冰凉以及下肢水肿等症状 ,同时也可以用于缓解潮热大蒜以及小便黄赤等。尤其是在平时伴随着明显的泌尿系统炎症性疾病之后,导致小便排除不是特别的顺畅,也可以通过高药物进行治疗。
2、秦艽升麻汤 【来源】《卫生宝鉴》卷八 。 【组成】升麻干葛甘草(炙)芍药人参各15克秦艽白芷防风桂枝各9克 【用法】上药哎咀。每30克,连须葱白2根同煎。 【功用】疏风散寒 ,益气扶正。 【主治】老年中风 。风寒客手足阳明经,口眼歪斜,恶风恶寒 ,四肢拘急。
3、处方 升麻 干葛 甘草(炙)芍药 人参各15克 秦艽 白芷 防风 桂枝各9克 3 制法 上药哎咀。4 功能主治 疏风散寒,益气扶正 。治老年中风。风寒客手足阳明经,口眼歪斜 ,恶风恶寒,四肢拘急。5 秦艽升麻汤的用法用量 每30克,连须葱白2根同煎 。
4 、【秦艽升麻汤】适用于中风 ,症状包括手足阳明经口眼歪斜,恶风恶寒,四肢拘急。方剂包括升麻、葛根、炙甘草 、芍药、人参等 ,煎煮后服用,食后避风寒卧,微汗出则停止。而【犀角升麻汤】则是治疗中风麻痹不仁,如鼻颊间痛、口唇颊车痛等症状 ,主要针对足阳明经受风毒导致的血凝滞 。
5 、《卫生宝鉴》卷八中描述的“中血脉风中血脉治验 ”案例,其治疗方法及原理如下:治疗方法:针灸治疗:先在左颊的地仓穴灸17次,颊车穴灸27次;随后用热手在右颊进行熨敷。药物治疗:服用升麻汤 ,并加入防风、秦艽、白芷和桂枝以散风寒。
秦艽的功效与作用
1 、腹泻便溏的人群不适合吃秦艽 。秦艽的功效主要包括舒筋止痛、祛风湿、退虚热等。以下是关于秦艽不适合人群及其功效的详细解不适合吃秦艽的人群: 腹泻便溏者:秦艽性质寒凉,质地润滑,对人类肠道有一定促进作用。腹泻便溏的人群食用秦艽会加重肠道负担 ,容易影响肠道健康。
2 、作用与功效: 祛风湿:秦艽能有效祛风除湿,缓解风湿骨痛 。 清湿热:具有清热作用,尤其对于湿热引起的不适有缓解效果。 止痹痛:对于痹痛有明显的止痛作用。 退虚热:能够滋阴退热 ,缓解阴虚发热的症状 。 利尿去水肿:与茵陈等药材同煎,有助于利尿去水肿。
3、解热清热:秦艽具有清热作用,可用于治疗因热邪引起的相关症状。在中风、口眼歪斜、言语不佳引起的偏瘫等病症中 ,秦艽也能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 。清热利湿:秦艽的性寒苦味,使其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。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等病症,有助于改善湿热内蕴引起的黄疸 、尿黄等症状。
4、秦艽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,可以帮助男性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 ,缓解因水肿引起的小便不利问题 。当男性面临小便困难时,使用秦艽泡水喝能轻松解决这一困扰。但需注意,使用时应严格遵循医嘱 ,合理搭配,以充分发挥其功效。
秦艽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
秦艽味辛、苦,性平 ,归胃 、肝、胆经,具有祛风湿、清湿热 、止痹痛、退虚热的作用 。秦艽与龙胆草虽同属龙胆科,但作用不同。龙胆草能杀菌消炎、健胃消食 、保肝利胆 ,而秦艽则有祛风除湿、利尿去水肿、缓解阴虚发热 、预防和缓解中风的功效。适量食用秦艽可以祛风除湿,缓解风湿骨痛。
解热清热:秦艽具有清热作用,可用于治疗因热邪引起的相关症状 。在中风、口眼歪斜、言语不佳引起的偏瘫等病症中 ,秦艽也能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。清热利湿:秦艽的性寒苦味,使其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。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等病症,有助于改善湿热内蕴引起的黄疸、尿黄等症状 。
秦艽的作用与功效以及服用方法如下:作用与功效: 祛风湿:秦艽能有效祛风除湿,缓解风湿骨痛。 清湿热:具有清热作用 ,尤其对于湿热引起的不适有缓解效果。 止痹痛:对于痹痛有明显的止痛作用 。 退虚热:能够滋阴退热,缓解阴虚发热的症状。 利尿去水肿:与茵陈等药材同煎,有助于利尿去水肿。
秦艽是一味中药 ,又名秦胶,是龙胆科植物秦艽的根 。味苦 、辛,性平 ,归入肝经,胆经和胃经。具有舒筋止痛,祛风湿 ,退虚热的功效。(2)对于不痛,牙痛,风湿关节痛 ,黄疸,小便不利,小儿疳积发热,筋脉拘挛等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。另外秦艽还有降血糖 ,消炎,抗菌,镇痛 ,降血压的作用。
秦艽的功效与作用主要包括祛风湿、清湿热、止痹痛和退虚热,禁忌主要为久痛虚羸 、溲多、便滑者忌服。以下是具体介绍:功效与作用: 祛风湿:秦艽能够祛除体内的风湿邪气,对于风湿痹痛、中风 、半身不遂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。 清湿热:秦艽具有清利湿热的功效 ,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等症状 。
秦艽和山朱萸一起泡水喝吗?
1、养髓复痿汤是一种传统中药配方,它由九种主要药材精心配制而成,旨在促进身体的康复。这些药材包括当归、川芎 、白芍、生地黄、熟地黄 、山茱萸、桑枝、秦艽和蛇床子。每一种药材都具有独特的功效 ,共同作用于身体的不同系统,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。
2、该配方的主要成分包括石斛 、丹参、五加皮、茵芋各75克,炮制过的侧子60克 ,秦艽和山茱萸各60克,桂心 、川芎、独活、黄芪各45克。川牛膝的用量为60克,杜仲和陈橘皮各30克,薏苡仁50克。配方中还加入日前 、当归和川椒各45克 ,钟乳粉120克,炮姜30克 。调配时,需要白酒4500毫升作为溶剂。
3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药物治疗初期 ,采用活血舒筋的治法。主方为补肾活血汤,配方包括熟地黄、杜仲 、枸杞子、破故纸、菟丝子 、当归尾、没药、山茱萸、红花 、独活、肉苁蓉等,每日一剂 ,水煎服用 。若出现下肢放射痛明显,可添加地龙与威灵仙;若疼痛严重,则需加入乳香和细辛。
4、这些药物可以用来治疗头晕头痛失眠等相关的症状。
5 、山茱萸:能够补益肝肾、涩精固脱 ,对于眩晕耳鸣、腰膝酸痛等症状有良好疗效 。白术:具有健脾益气 、燥湿利水的功效,适用于脾胃虚弱、食少便溏等症状。秦艽:有祛风湿、清湿热 、止痹痛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、筋骨拘挛等症状。麦冬:能够养阴生津、润肺清心 ,适用于肺燥干咳 、阴虚痨嗽等症状。
6、山茱萸、五味子、茯苓(去皮)各三分,当归 、炮附子(去皮脐)、川芎、芍药 、炙石韦、肉桂(去粗皮)、人参 、地脉草、石斛(酒浸,焙)、菟丝子(酒浸,炙) 、炙甘草各五钱 ,巴戟天(去心)、远志、麦门冬(去心,焙) 、肉苁蓉(酒浸去皱,炙)、炒干地黄各一两 ,炮姜一分[1] 。
秦艽中药属性
秦艽味辛、苦,性平,归胃、肝 、胆经 ,具有祛风湿、清湿热、止痹痛 、退虚热的作用。秦艽与龙胆草虽同属龙胆科,但作用不同。龙胆草能杀菌消炎、健胃消食、保肝利胆,而秦艽则有祛风除湿 、利尿去水肿、缓解阴虚发热、预防和缓解中风的功效 。适量食用秦艽可以祛风除湿 ,缓解风湿骨痛。利尿去水肿时,可与茵陈等药材同煎水饮用。
秦艽的药用用途广泛,根部能祛风湿 、清湿热、止痹痛 ,用于风湿痹痛、筋脉拘挛 、骨节酸痛、日晡潮热、小儿疳积发热等症状 。秦艽的性味辛、苦,平,归胃 、肝、胆经。功能主治为祛风湿,清湿热 ,止痹痛。秦艽的用法用量为3~9g,贮藏于通风干燥处,防止受潮 。
秦艽的中药属性如下:性味归经:秦艽性味辛、苦 ,微寒,归胃经 、肝经、胆经。功效主治:具有祛风湿、舒筋络 、清虚热的功效。主治风湿痹痛、筋脉拘挛、骨节酸痛 、日晡潮热、小儿疳积发热等症状 。药材基源:为龙胆科植物大叶秦艽、麻花秦艽 、粗茎秦艽和小秦艽的干燥根。
秦艽 性味归经 辛、苦,平。归胃、肝、胆经。性能特点 本品为治痹证通用药 ,但以风湿热痹最宜 。功 效 祛风湿,舒筋络,清虚热 ,利湿退黄。主治病证 ①风湿热痹,风寒湿痹,表证夹湿。②骨蒸潮热 。③湿热黄疽。用法用量 内服 :煎汤 ,5~3钱;浸酒或入丸 、散。外用 :研末撒 。
清热利湿:秦艽的性寒苦味,使其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。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等病症,有助于改善湿热内蕴引起的黄疸、尿黄等症状。综上所述,秦艽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中药材 ,广泛应用于风湿痹痛、中风偏瘫 、湿热黄疸等病症的治疗中 。在使用秦艽时,应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配伍和使用。
你好。秦艽和防风都为常用中药 ,外形相似现将二者鉴别如下 。秦艽为龙胆科植物秦艽的干燥根。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。2性状鉴别。秦艽为圆锥形 , 1~ 3 cm,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 ,有纵沟 。质坚硬 ,易折断。断面皮部黄色或棕黄色 ,木部黄色。味苦涩 。功效是祛风湿、止痛 ,清湿热。